新乡高金药业有限公司-比较正规的买球软件

 
/ /
中文版 english
 
index about us products news recruit orders network message contact us
 
 
medicine
· medicine crude oil
· the medicine is in the center
agrochemical
· crude oil-agrochemical class
 
address:1 xin xiang city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gao jin lu
tel: 0373-5066455
   0373-5066456
   0373-5066288
   0373-5066558
e-mail:
fax:0373-5066789
post:453003
 
crude oil-agrochemical class
 
高金噻酮
产品简介
  新型高效、双亲型渗透剂——高金噻酮系列产品是高金公司近年来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高效无毒,双亲型促渗剂(对亲脂性和亲水性药物均具有促渗作用)高金噻酮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刺激性、过敏性、致突变性(包括致癌)和药效试验,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高金噻酮不仅具备了氮酮的所有特点,而且高金噻酮促渗剂对小檗碱的促渗效果是氮酮的2.99倍;急性毒性试验中,ld50值测不出来。因此证明,高金噻酮促渗剂比氮酮促渗效果更好,更安全,可以放心地用于中西药和化妆品中,更可放心地用于农林业和工业。特别是在农药杀虫剂,抗病毒剂、除草剂、灭菌剂和植物助长剂等农药中,加入高金噻酮,会以比氮酮更高更快的渗透力成倍地提高杀虫速度,大幅度减少农药的用量并延长药效,从而节省了农药的费用,保护环境,使农药真正向着高效、低毒、快速、持久的方向发展。
  鉴于高金噻酮和氮酮都能促进活性成份透皮吸收的特性和对植物病虫害相同的作用机理,故原使用氮酮的农药制剂可直接将氮酮更换为高金噻酮,不需要再做药效试验,药效将成倍提高。
促渗对比——高金噻酮促渗剂的促渗效果试验报告
  一、试验材料及仪器
   1、 高金噻酮促渗剂:纯度99.57%,高金公司提供。
   2、 氮酮:纯度99.31%,高金公司提供。
   3、 小檗碱:纯度99.21%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提供。
   4、 3h-高金噻酮促渗剂: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和本公司研究室提供,比活性80hba/m1,放化纯度大于97%。
   5、 3h-小檗碱: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提供,比活性,100hba/m1,放化纯度大于97%。
   6、 试验动物:昆明种小鼠,北京市动物中心提供,体重18——22克。
   7、 对照物:75%乙醇。
   8、 液体内闪烁谱仪:美国packard公司提供,3h效率为68.79%。
  二、试验方法和结果
   1.试验方法
   取昆明小鼠10只,雌雄各半,用脱毛剂脱毛,裸露出皮肤。取1.5×1.5cm纱布平铺在脱毛小鼠的背部,并用胶布固定,分别涂上75%日乙醇对照液:含4%氮酮3h-小檗碱溶液和含4%高金噻酮促渗剂的3h-小檗碱溶液。然后于0.5、1、2、4、6、12、24小时取血测其放射性强度(l,s法,)经aus(即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或以生物利用度表示促渗效果。
   2.试验结果
   图一、促渗剂的作用:小檗碱的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曲线
   由图一看出,高金噻酮促渗剂和氮酮相比,前者使小檗碱的血药浓度提高得更多一些。但两者的达峰时间均在1小时左右。以血药浓度对时间的积分可获得曲线以下的面积(auc)。auc值反映了生物利用度,也反映了促渗剂的促渗效果。 ss
? 对照物(ck) 4%氮酮组 4%高金噻酮促渗剂
auc 916.8 3538.8 10601.6
auc/ck / 3.86 11.56
auc/氮酮 ? / 2.99
  三、试验结论
   表中数据表明氮酮可提高生物利用度3.86倍,高金噻酮促渗剂可提高11.56倍,而高金噻酮促渗剂的效果却是氮酮的2.99
性状·物理性质·作用机理
  一、性状
   高金噻酮为微黄色至无色粉状结晶体。
   品名:高金噻酮
   分子式:c11h13o3sn
   分子量:239.29
  二、物理性质
   纯度:含量(气相色谱归一化法)98~99.9%
   凝固点:40℃
   溶解性:易溶于乙醇、甲苯、甲醇、丙酮、丙二醇等,不溶于水。
   酸碱性:呈中性反应
   常规用量:0.5~2%
  三、作用机理
   高金噻酮的高效渗透作用,是影响活性生物体表角质层,促使有效成份通过表皮层进入体内,由于活性组织表面的细胞之间空隙增大,防御能力降低,有效药物就能迅速通过表皮进入体内直达标靶,使药物发挥效力。
   1、 对害虫的作用机理:害虫大部分都是昆虫,害虫的表体有脂质保护层或有硬壳的保护层,大多数的杀虫剂在触杀、胃毒、熏蒸等机理方面都不完全具备,各有侧重。当触杀型或胃毒型杀虫剂加入高金噻酮后,首先与害虫表体亲和、浸润,使其形成均匀的药膜,破坏害虫的表体结构,使其表皮防御能力降低,促使杀虫剂在短时间内比较顺利的进入害虫体内达到作用部位,如是胃毒性杀虫剂,就会破坏害虫的胃内膜,迅速吸收代谢到达作用点,迅速杀害虫。
   2、 对植物病害的作用机理:作物的名种病害,都是由细胞组成,不论是触杀型杀菌剂还是内吸型杀菌剂,都必须在有效浓度下,喷洒到作物表体,作用到病害部位,需要一个接触、渗透过程,由于杀菌剂的性质所决定,在单位时间进入植物体内或进入病害内部的有效物是一定的,要提高灭杀性能和速度,就必须加大用药量。加入高金噻酮的杀菌剂,能迅速穿过细胞壁,杀灭病害,起到保护植物的作用。
   3、 对杂草的作用机理:各种植物,其叶子表面都有自我保护的腊质层,有害杂草特别是恶生性杂草的腊质层结构致密且较厚,而各类除草剂都必须与杂草接触,传过腊质层后才能发挥作用,加入高金噻酮的除草剂喷洒到杂草表面,能破坏其腊质层,促使除草剂迅速发挥作用而杀灭杂草。
   总之,高金噻酮和氮酮的作用机理是相同的,但高金噻酮却以高出氮酮三倍的渗透力快速促进有效成份进入活性体内,而起作用。这也是使用高金噻酮后,农药用量降低,药效提高的理论根据所在。
   一般加入高金噻酮的药剂,比原制剂节约原药50~70%,杀虫速度增加1~7倍,药效迅速,且药效延长3~10天,使农药走向高效、低毒、迅速、持久的轨道。
研制·应用·特征
   高金噻酮促进活性成份快速吸收这一特性,使高金噻酮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我公司目前主要生产医药级和农药级高金噻酮。
  一、在医药、化妆品方面,高金噻酮促渗剂可以与许多亲脂性或亲水性的药物配制成不同的剂型(乳剂、膏剂、霜剂、膜剂、栓剂、擦剂、溶液等)对不同的剂型均有同样的促渗效果。
   近年来,皮肤给药的方式引起了医药界专家们的极大兴趣,尤其是美、英等发达国家的药学科学家们,每年为此发表几百篇论文,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原因就是将传统给药方式一旦改变为皮肤给药加促渗剂以后,将会产生神奇的疗效。因为口服药物中,有的对胃的刺激作用,对其它内脏也有毒副作用,并且血药浓度波动大。而药物由口服改为皮肤给药方式的优点,恰好可以克服传统给药方法的缺点,不仅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护恒定的血药农度,而且可以随时中断治疗。但是许多药物不能直接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只有选用适量理想的促渗剂与药物配伍,才能使药物顺利透过皮肤进入血液环境。试验证明,促渗剂的作用不仅在于迅速将药物渗透人血液中,而且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的用量,缩短治疗周期,而不改变药物的药理性质,它对人体和皮肤无药理作用,并且能迅速地排出体外。
  皮肤给药的优越性:
   1、可以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作用和减轻对肝等内脏的毒副作用;
   2、给药时间灵活,可以随时给药或中断治疗,而且使用方便,并可根据不同的给药部位,制成各种剂型(溶液、乳剂、膏剂、霜剂、膜剂、栓剂、擦剂等);
   3、能够控制给药的浓度,并在长时间内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
   4、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用量,这对于昂贵药用,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对毒副作用大的药物减低危害;
   5、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疗质量。这些优越性,从药学科学家试验及大量临床试验结论证明,皮肤给药必须要在药物中加促渗剂,否则许多药物难以透过皮肤直接作用于患处。
  我们所研制的系列新促渗剂——高金噻酮:
   1、具有高效高纯度,使用时加入量少,而主药透过皮肤多,从而提高药用物的生物利用度。
   2、与制剂中各组分无配伍禁忌,与多种中西药配伍均起促渗作用,它是双亲型促渗剂,适用范围广。对亲水和疏水性药物均具有促渗作用。
   3、本身无药理作用,在体内清除快,生物利用度低;
   4、被促渗的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短,起效快。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高金噻酮是目前国内外较理想的皮肤给药的辅剂,它给许多中西药物将带来生机,提高多种疾病的治愈率,造福于人类。
  二、高金噻酮在农药制剂方面的应用,主要应用于乳剂(包括水剂)和粉剂。
   广泛应用于有机磷、拟除虫菊脂类、氨基甲酸酯类和复配型的杀是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各种农药。
   使用方法:在生产农药制剂时可将高金噻酮先溶于溶剂中,再一起加入制剂。或稍微加热即可溶于制剂。常规添加时为农药制剂的0.5~2%。具体不同品种农药中最佳添加量应通过药效实验来确定。
  三、高金噻酮的主要特征
   1、制剂性能好,表现在浸润性、展着性和快速渗透性强,制剂毒性小、毒力大、药效高、性能稳定。
   2、提高药效,节省农药用量,减少用药次数,提高农药利用率,避免浪费,大幅度降低施药综合成本。
   3、使用安全、方便。
   4、减少环境污染。
农药中药效试验
   我高金公司于1999年委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分别做了高金噻酮对多菌灵可湿粉和5%氯氰菊酯乳油增效试验。
  “高金噻酮”对多菌灵增效作用试验报告
   多菌灵是一种广谱内吸杀菌剂,对多种植物真菌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被广泛用于休养菌剂的复配制剂中。近年来,随着用药持续期长,用药方法不当,许多病菌对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使该药的药效大幅度下降。为验证增效剂“高金噻酮”对杀菌剂的增效作用,受 新乡高金药业有限公司委托,我们特选大叶黄杨白粉病为防治对象,于1999年进行了增效剂“高金噻酮”对多菌灵的增效试验。结果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1)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江苏省新沂农药有限公司生产);
   (2)氮酮(含量98%);新乡高金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3)“高金噻酮”(含量98%);新乡高金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1.2供试菌源及制备
   供试菌种为大叶黄杨白粉病菌oidium euonymi-japonicaesacc。采集病叶(孢子成熟)放入灭菌的烧杯中,加适量无菌水,用玻璃棒在其表面反复轻轻磨擦,使孢子悬浮,然后用灭菌沙布过滤,最后离心,并将孢子浓度调到所要求浓度备用。
  1.3测定方法
   室内花盆扦插育苗,待苗长出5片新叶时选择未发病、生长势强的健株开始试验:用灭菌喷壶将备用菌种悬浮液均匀喷在大叶黄杨叶片上,放在温度25℃,相对湿度75%下培养,待初显症时(发病均匀),按处理喷施供试药剂,设清水对照。待清水对照充分发病后,检查试验结果。每处理标记统计10个叶片,重复3次,计算各处理病情指数和相对防治效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试验设8个处理,分别为:
   1) 多菌灵800倍液加药液的0.5%“高金噻酮”(“高金噻酮”用量为多菌灵药液的0.5%,下同);
   2) 多菌灵800倍液加药液1%“高金噻酮”;
   3) 多菌灵800倍液加药液1.5%“高金噻酮”;
   4) 多菌灵800倍液加药液0.5%“氮酮”;
   5) 多菌灵800倍液加药液1%“氮酮”;
   6) 多菌灵800倍液加药液1.5%“氮酮”;
   7) 多菌灵800倍液(ck1);
   8) 清水对照(ck2);
  白粉病分级标准如下:
   0级:叶片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4
   2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4-1/2
   3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2-3/4
   4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3/4以上
   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 ∑(各级叶数×各级严重等级) ×100%
调查总叶数×最严重等级
?
相对防效={1- 防治区病情指数 ×100%
清水对照区病情指数
  2.结果及分析
   各处理病情指数及药剂处理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见表1,防治效果方差分析分别见表2、表3。
            表2.各处理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
药剂 病情指数(%) 平均病情指数
(%)
相对防效
(%)
多菌灵+0.5%氮酮 52.5 42.5 47.5 47.5 36.7
多菌灵+1.0%氮酮 37.5 40.0 47.5 41.7 44.4
多菌灵+1.5%氮酮 27.5 22.5 22.5 24.2 67.7
多菌灵+0.5%高金噻酮 45.0 42.5 45.0 44.2 41.1
多菌灵+1.0%高金噻酮 30.0 35.0 37.5 34.2 54.4
多菌灵+1.5%高金噻酮 12.5 15.0 12.5 14.2 81.1
多菌灵(ck1) 47.5 47.5 52.5 49.2 32.2
清水(ck2) 77.5 75.0 72.5 75.0 --
          表2各处理药剂端正情指数方差分析结果

变异来源

ss

v

s2

f

f0.05

f0.01

处理间

1298.99

6

216.50

48.43**

2.85

4.46

处理内

62.53

14

4.47

?

?

?

总变异

1361.52

20

68.08

?

?

?

        表3.各处理药剂病情指数防效及显著性分析结果

处理

位次

病情指数
(%)

相对防效
(%)

相对防效比ck1提高倍数

lsr显著性

f0.05

f0.01

多菌灵1.5%“高金噻酮”

1

14.2

81.1

2.52

a

a

多菌灵1.5%“氮酮”

2

24.2

67.7

2.10

b

b

多菌灵1.0%“高金噻酮”

3

34.2

54.4

1.69

c

c

多菌灵1.0%“氮酮”

4

41.7

44.4

1.38

d

cd

多菌灵0.5%“高金噻酮”

5

44.2

41.1

1.28

de

d

多菌灵0.5%“氮酮”

6

47.5

36.7

1.14

de

d

多菌灵(ck1)

7

49.2

32.2

1.00

e

d

   由表1、2、3可以看出,多菌灵单剂离效为32.%,加入“高金噻酮”和氮酮,其防效均有显著提高。在相同剂量下,“高金噻酮”的增效作用均高于氮酮。加入1.5%“高金噻酮”其增效作用最明显,相对防效达到81.1%,比多菌灵对照防效提高了48.9%,比加入1.5%氮酮处理高13.4%,两者差异极显著。加入1%“高金噻酮”防效比加入1%氮酮提高10.0%,差异显著。加入0.5%“高金噻酮”的防效比加入0.5%氮酮提高了4.4%,二者差异不显著。
   从试验结果还可以看出,加入1%“高金噻酮”后防效与加入1.5%氮酮相当,加入0.5%“高金噻酮”后防效与加入1.0%氮酮相当(无统计显著差异)。0.5%“高金噻酮”处理、0.5%氮酮处理防效虽然均高于多菌灵对照,但未达统计显著差异水平。
  3、结论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在加入“高金噻酮”和氮酮后,防效均有所提高增效显著。加入1%“高金噻酮”后防效与加入1.5%氮酮相当,加入0.5%“高金噻酮”后防效与加入1.0%氮酮相当。“高金噻酮”较氮酮更为显著,可以作为替代氮酮的增效剂,用于对多菌灵的增效复配制剂中。
农药中药效试验
   我高金公司于1999年委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分别做了高金噻酮对多菌灵可湿粉和5%氯氰菊酯乳油增效试验。
  “高金噻酮”对氯氰菊酯增效作用试验报告
   氯氰菊酯是目前防治棉铃虫的常用杀虫剂,且在许多杀虫剂的复配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棉铃虫等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氯氰菊酯对其防治效果不断下降。为适应当前需要,新乡高金药业有限公司新研制一种增效剂“高金噻酮”,该产品能提高多种农药的药效。为明确“高金噻酮”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受厂方委托,1999年10-11月,我们以氯氰菊酯为例进行了“高金噻酮”对杀虫剂增效作用的室内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1)5%氯氰菊酯乳油:北京华戎生物激素厂生产;
   (2)氮酮(含量98%):新乡高金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3)“高金噻酮”(含量98%):新乡高金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1.2试虫及测定条件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ss),室内抗性实验种群。选择大小一致辞的3龄幼虫,养虫室内25±1℃温度下测定。
  1.3试验方法
   试验设8个处理,分别如下:
   1) 氯氰菊酯3000倍液加药液的0.5%“高金噻酮”(高金噻酮用量为药液的0.5%,下同);
   2) 氯氰菊酯3000倍液加药液的1.0%“高金噻酮”;
   3) 氯氰菊酯3000倍液加药液的1.5%“高金噻酮”;
   4) 氯氰菊酯3000倍液加药液的0.5%“氮酮”;
   5) 氯氰菊酯3000倍液加药液的1.0%“氮酮”;
   6) 氯氰菊酯3000倍液加药液的1.5%“氮酮”;
   7) 氯氰菊酯3000倍(ck1);
   8) 清水对照(ck2)
   试验采用喷雾法测试,每处理喷雾30头,重复3次,清水对照。喷雾后用人工饲料在养虫盒内饲养,随观察试虫表现,24h、48h各检查一次,以虫体发软触之不动者为死亡。统计计算死亡率、校正死亡率,并据统计学原理对校正死亡率经反正弦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lsr)。校正死亡率算公式如下:
校正死亡率(%)= 处理组死亡率-清水对照死亡率 ×100%
1-清水对照死亡率
  2.结果分析
   各处理药剂对棉铃幼虫的毒杀作用结果见表1,方差分析结果分别见表2、表3。
            表1.各处理对棉铃虫幼虫毒杀效果
药剂 死亡率(%) 平均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氯氰菊酯+0.5%高金噻酮

48.5

44.1 47.2 46.6 45.1
氯氰菊酯+1.0%高金噻酮 81.8 63.6 75.0 73.5 72.8
氯氰菊酯+1.5%高金噻酮 84.8 76.6 81.3 80.9 80.4
氯氰菊酯+0.5%氮酮 30.0 45.5 44.4 40.0 38.3
氯氰菊酯+1.0%氮酮 45.5 48.4 43.3 45.7 44.2
氯氰菊酯+1.5%氮酮 68.8 63.6 73.5 68.6 67.7
氯氰菊酯(ck1) 37.5 33.3 40.0 36.9 35.1
清水(ck2) 3.3 4.8 0 2.7  
           表2.各处理校正死亡率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ss r s2 f f0.05 f0.01
处理间 2077.82 6 346.30 27.49** 2.85 4.46
处理内 176.33 14 12.60      
总变异 2254.15 20 112.71      
           表3.各处理结果排序及显著性检验        
处理 位次 校正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比ck1提高倍数 lsr显著性
f0.05 f0.01
氯氰菊酯1.5%“高金噻酮” 1 80.4 2.29 a a
氯氰菊酯1.0%“高金噻酮” 2 72.8 2.07 b ab
氯氰菊酯1.5%“氮酮” 3 67.7 1.93 b b
氯氰菊酯0.5%“高金噻酮” 4 45.1 1.28 c c
氯氰菊酯1.0%“氮酮” 5 44.2 1.26 cd d
氯氰菊酯0.5%“氮酮” 6 38.3 1.09 de cd
氯氰菊酯(ck1) 7 35.1 1.00 e d
   由表1可以看出:氯氰菊酯处理(ck1)试验校正死亡率为35.1%,加入增效剂后,试虫死亡率均有显著提高,表明高金噻酮和氮酮均有显著增效作用,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加入“高金噻酮“1.5%、1.0%、和0.5%,试虫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80.4%、72.8%和45.1%;加入氮酮1.5%、1.0%和0.5%。试虫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67.7%、44.2%和38.3%(表1、表3)。
   从表1、表3可以看出,在不同增效剂剂量下,增效作用1.0%“高金噻酮”处理高于1.5%氮酮处理,0.5%“高金噻酮”处理高于1.0%氮酮处理。在相同增效剂剂量下;“高金噻酮”的增效作用均高于氮酮。当增效剂用量为1.5%、1.0%、和0.5%时,试虫相对死亡率高金噻酮处理分别为氮酮处理的1.19倍、1.65倍和1.18倍。
   统计结果(lsr显著性检验,表3)表明,1.5%“高金噻酮”处理增效最明显,1.0%“高金噻酮”处理其次,1.5%氮酮处理第三,试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氯氰菊酯处理(ck1)的2.29、2.07、1.93倍。其中1.5%“高金噻酮”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a=0.05);1.0%“高金噻酮”处理和1.5%氮酮处理间无统计差异;这三个处理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a=0.01)。
   0.5%“高金噻酮”处理和1.0%氮酮处理无统计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0.5%氮酮处理(a=0.05);0.5%氮酮处理虽高于氯氰菊酯对照处理,但未达统计差异显著水平。
  3、结论
   “高金噻酮”和氮酮对氯氰菊酯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在相同用量下,加入“高金噻酮”的相对防效高于加入氮酮。“高金噻酮”可以作为替代氮酮的新一代增效剂,加入0.5%“高金噻酮”可达到不低于加1.0%氮酮的增效作用,加入1%“高金噻酮”可达到不低于1.5%氮酮的增效作用。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张志勇 张屹东 孙红旗
                                 2000年12月24日(章)
index | about us | products | news | recruit | orders | network | massages | contact us
买球软件 copyright © 2008-2009 xinxiang gaojin pharmaceutical co.,ltd【】
add:1 chinese henan province xin xiang city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gao jin lu